九月,随着新学期全面开启,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学生集中返校、探亲出游交织,人群流动与聚集明显增加;昼夜温差加大,秋雨连绵,肠道及呼吸道传染病、蚊媒传播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健康风险仍需警惕。通州区疾控中心温馨提示:师生继续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预防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食源性疾病等传染病的发生。
手足口病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发病高峰期为每年4—7月及9—11月。手足口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为2~10天,平均3~5天。
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传播,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9月份幼儿开学,是手足口病好发时段,幼儿园易出现聚集性发病,应注意防范。开学后幼儿园要加强晨午检,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儿童家长、学校老师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以防大人因隐性感染而将病毒传播给儿童。若孩子确诊为手足口病,应主动隔离,儿童家长并要及时告知患儿所在幼托机构,以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接种肠道病毒71型 (EV71) 灭活疫苗,可以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并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学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随着开学季到来,要警惕学校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防病要点: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怀疑是否得了肺结核,要及时主动就医;把好新生入学体检关,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教职员工入职体检和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充分利用学生晨检、因病缺勤和病因追踪等工作,加强学校结核病主动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防止蔓延扩散;如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要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一旦诊断为肺结核,应立即在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治疗。学生肺结核患者应按《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相关要求接受休复学管理。认真做好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医学观察和随访工作;单纯结核潜伏感染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生活有常,饮食有节,强身健体,增加抵抗力;经常开窗通风,注意环境卫生;去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
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或通过间接方式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且头痛明显,显著乏力,有时伴有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因此入秋后是接种流感疫苗的适宜时期。
防控建议:1.出现发热、全身疼痛、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尽量居家休息;明确诊断后,应将患者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对患者用品和分泌物进行消毒。2.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且彻底洗手,尤其是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要立即洗手;要用清洁干净的毛巾擦手;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日用品和玩具等物体表面;流感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4.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多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喝水,适当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5.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有效预防流感,而且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蚊媒传染病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由伊蚊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扩散,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受气候条件影响明显等特点。初秋季节气温高、雨水多,环境极易滋生蚊虫,疫情传播风险显著上升。特别是当前正值开学季,近两周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境外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境内包括广东和广西等)旅居史的师生做好为期12天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必要时开展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核酸检测。
食源性疾病
秋季是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及诺如病毒等都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往往在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发生。学校和集体用餐单位要注意食品卫生,并开展健康教育。市民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或半生食品以及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
9月之后,昼夜温差变大,是胃肠疾病高发的季节。要特别注意胃肠部保暖,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着凉引发不适。饮食宜以清淡且富含维生素的素食为主,多食熟软、开胃、易消化之物,少吃油腻食物,不宜过食寒凉之品和生冷瓜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