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乡村培育站 >> 正文

乡村培育站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摘要: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以育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着眼点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遵循学习规律、挖掘语言价值、深入文本内核、整合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入手,让课堂教学设计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及未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奠定其“文化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以育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其着眼点需要从“教师之教”转变为“学生之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本文中,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遵循学习规律、挖掘语言价值、深入文本内核、整合主题单元四个层次入手,让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能够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遵循学习规律,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具有其独立的个性,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中,我们需从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设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促进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

如,《三袋麦子》一文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文中的三个角色小猪、小牛和小猴形象鲜明,富有个性。不同的人物在处理土地爷爷赠送的麦子时,方式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三年级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富于想象,善于发表个人想法。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他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大胆想象,踊跃表演,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展示中,积极地展现自我。当“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的做法?为什么呢?”这一问题抛出时,不同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倾听与分享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时再问“如果让你得到土地爷爷送的这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更是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空间,激发其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整个课堂的学习,主要通过听、说、读、演、议等方式来实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以“学”为本,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改变其学习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尽可能地获得更好地发展。

二、开掘语言价值,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目标。教学中,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首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把握其表达形式及内在含义。

如,在《去年的树》一文的学习中,故事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品读中,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鸟儿会在什么时候给树唱歌?清晨朝阳初升时,傍晚夕阳落下时;春天风和日丽时,夏天烈日炎炎时;鸟儿神采奕奕时,大树闷闷不乐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都有可能。这所有的可能,都源于句中的“天天”一词,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美好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多场景的朗读训练,在多层次,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逐渐体会到鸟与大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深厚感情。

由此可见,教师需立足文本,正确把握文本内容,挖掘并提炼出文本中所蕴藏的独特之处,即最有价值的着力点,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能源,在提升教学价值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能力。

三、深入文本内核,推进学生思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深入研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意境,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深入文本内核,领略文本的内质,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如在品词析句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在品读中领悟文字和语句所带来的情感和意义;在段落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其内在世界,在感受语言表达之美的同时,品味其深藏之意;在文章品读时,则可以从整体入手,在完整地体会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走进作者的内心,沿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前后联系,首尾呼应,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

如,《花瓣飘香》一文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故事,赞美了小女孩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题意,教学时,从课题中的“花瓣”入手,通过品读感悟文中描写花瓣的语句,学生很快就能从“红艳艳、绒布、露水”等词中想象并感受到月季花的美,像绒布一样的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但这样的理解无疑是浅层次的,接着,又让学生抓住小姑娘舍不得摘花,却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的原因,创设情境,当小女孩双手捧着带露水的花瓣,来到妈妈病床前,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进一步明白,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实际上也指小女孩的心灵有着花瓣一样的美,一样的香。

通过这种从字词句段的表面意思入手,探寻其暗藏的内在表达深义,从而深入文本内核,走进人物内心,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整合主题阅读,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开阔的视角,寻找在文本内容、表达形式上相同或相似的课文,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通过多个文本之间的整合与生成,求同中让知识体系更系统,求异中进行对比而提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从而处理教材,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如,《黄鹤楼送别》一文的学习中,从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入手,采用诗文对照阅读法,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情景,读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并能写出生活中关于送别场景的小练笔。在此基础上,出示拓展阅读资料,运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接着,从“诗题、诗文、诗意、诗情”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两首送别诗有何异同之处,由此得出结论,诗人们在送别时,尽管送别的方式不一样,描绘的景象也不同,但诗歌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朋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再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送别诗,也可继续从《唐诗三百首》中寻找一些送别诗,让学生继续读一读,品一品,让这份送别的真情驻入他们的心田。

    这种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整合小学语文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关联,将多篇课文或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系列的课程,成为新的语文课堂学习资源,真正实现语文课程中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由此,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极大优势。教师可以从遵循学习规律、开掘语言价值、深入文本内核以及整合单元主题这四个方面着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大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及未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喜斌 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出路探析,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