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自学生疑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几种糕点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糕点的名称,板书“糕”字并认读。
2.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你们知道吗?这些糕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千人糕”。
3.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预设:为什么这些糕点又叫“千人糕”呢?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出来的吗?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生字表或字典,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正确朗读课文,不漏字,不添字,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读文识字的效果。
(1)学生接力读带生字的词语,师生共同正音。
“粉、算”是前鼻音,“应、糖”是后鼻音;“蔗、汁”是翘舌音,“菜、算”是平舌音;“嘛”读轻声。
(2)认识多音字“的”。
(3)全班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①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图片来识记——糕、蔗、汁、糖。
课件示出米糕、甘蔗、果汁、糖果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是自己见过或尝过的,说说它的样子、味道等,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②熟字加偏旁识记。
③利用形声字特点识记。
熬 上边的“敖”表音,下边的“灬”表义。“灬”是由“火”演变而成的,把蔬菜等加水放在文火上久煮为“熬”。
糕 左边的“米”表义,右边的“羔”表音。“米”表示米制食品,“糕”的本义是米、面、豆粉类制成的糕饼食品。
④结合课文,联系具体的语境识记、理解。
“特别”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可以联系句子学习,用换词法比较异同;“的确”一词,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其在文中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也可以说一说与“的确”意思相近的词语。
⑤偏旁归类识记。
米——糕 糖 粉 艹——蔗 菜 劳
⑥组词识记。
A.(课件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B.同桌相互用生字组词,也可以说一句话。
示例:每年过年,爷爷都会亲自熬糖,做米糕。爷爷做的米糕特别好吃。
二、合作探疑 明确要点,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再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2.(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笔顺和笔画,和同桌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练习。
4.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练写。
三、展示释疑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默读课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千人糕”指的是什么?“千人糕”是怎么来的?课文内容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2.找几名同学生接读全文,其他学生听后点评。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看图中都有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再分小组结合插图说一说米糕的生产过程。
4.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回顾课文内容,点评学生的表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中认识了千人糕,知道了一块小小的米糕的来之不易,——它需要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共同劳动才能完成。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完成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去学习。
2.布置课后作业。
(1)回家后跟家里的大人合作读一读课文,然后说一说米糕的制作过程。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一、自学生疑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大闯关。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少生字新词,还读了课文,同学们课后复习了吗?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巩固才能掌握得牢固哦!
(1)第一关:(课件出示课后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第二关:听写词语。
(3)第三关: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你对千人糕的了解。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疑 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1~5自然段,感受孩子的好奇。
(1)学生默读第1~5自然段,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孩子刚开始听到爸爸说千人糕时,感到十分好奇;后来看到千人糕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时,变得不以为然了。你们能把孩子心情的这种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分角色朗读。
①师生对读:教师读爸爸的话,学生读孩子的话,然后互换角色读。
②男女生对读、分组对读、同桌对读。
③教师着重指导:
“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孩子急忙尝了尝,笑了:“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您给我买过。”
第一句是孩子第一次听爸爸提起千人糕时产生的疑问,说明孩子对千人糕很感兴趣。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此句,教师通过反馈评价引导学生读,让学生知道有疑问,想弄明白就是“好奇”,读出好奇的语气。第二句,孩子尝了爸爸说的千人糕后觉得并没有特别之处,“嘛”后是感叹号,语气要上扬一点儿,读出孩子不以为然的语气。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这两句话中都有“特别”这个词,但是意思不同。第一句中是“非常、十分”的意思,第二句中是“与众不同”的意思。这两个句子是孩子听爸爸解释什么是千人糕和看到米糕后心里进一步产生的疑问,第一句朗读时语气相对平和,第二句朗读时语气要相对强烈一些,两句中的“特别”要比较着读。
过渡:一块普通的米糕要很多很多的人才能做成,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米糕的制作过程吧。
2.学习第6~9自然段,感受制作米糕的不易。
(1)学生默读第6~9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思。
①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A.从标点符号引入:在第8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B.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C.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D.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E.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些什么?
过渡:光是做千人糕的大米就需要无数人的劳动才能获得。做千人糕还得熬糖,那糖又是怎样熬成的呢?
②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A.学生自由读第9自然段,了解熬糖所需的材料和过程。
B.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熬糖所需的材料及制糖过程,体会熬糖的不易。
C.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3)小结: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4)品读句子。
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联系生活场景,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艰辛,参与人员众多。
(5)指导朗读第6~9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指导:爸爸从始至终,为解开孩子的疑惑娓娓道来,耐心十足,朗读时,要稳重、平静。
(6)说说米糕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
预设:要经过的劳动:种稻子,将稻子加工成大米,大米要磨成米粉;种甘蔗、甜菜,榨甘蔗汁、甜菜汁,把甘蔗汁、甜菜汁熬成糖;蒸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等。
3.学习第10、11自然段,理解“千人糕”的寓意。
(1)学生自由读第10、11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千人糕”的理解。(“千人”指的是很多很多的人,一块米糕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所以叫它“千人糕”。)
(2)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3)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现在吃着米糕,还会觉得它平常吗?你会想到什么?
(4)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联系生活,体会其他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过渡:不仅是米糕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所有的物品、食品都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你们能举个例子说一说吗?
(1)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
(2)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要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3)指名说,说的时候可以用上“先”“然后”“还要”等词语,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其余学生认真听,别人说完后可以适当补充。
(4)小结: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我们要知道,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三、展示释疑 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自由选择一种物品,了解它的劳动过程,并搜集相应的图片,组织一次关于珍爱劳动成果的活动。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