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 自学生疑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出课文要求会认的生字,再多读几遍。
(3)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指导识字。
故事情境1: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些钱搬到城里去住。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了一块卖泥塘的牌子。
(1)出示带词语的图片,学生认读词语“烂泥塘”“牌子”,注意“牌子”的“子”读轻声。
(2)学习生字“烂”。“烂”的声母是“l”,前鼻音;加一加识记:火+兰=烂。
(3)学习生字“牌”。加一加识记:片+卑=牌;回忆前文蜘蛛的店招牌,巩固识记。
故事情境2:青蛙站在牌子旁边大声吆喝起来。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
(1)认读“吆喝”一词,学习多音字“喝”。“喝”在文中读第四声“hè”,可组词“吆喝、喝彩”,在“吆喝”一词中,“hè”音变为轻声。我们之前还学过它的另一种读音“hē”,可组词“喝水、喝茶”。
①谁来学着青蛙吆喝一下?(指名说)
②青蛙站在哪里吆喝的?(学生读句子: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
(2)学习生字“坑、挺”。“坑、挺”都是后鼻音;加一加识记:土+亢=坑;扌+廷=挺。
(3)提问:要是在水坑坑里打打滚,会是什么感觉?(舒服。)学生认读“舒服”一词,注意“舒”是翘舌音,“服”读轻声。“挺舒服”是什么意思?(很舒服。)再读“牌子、吆喝、舒服”三个轻声词。
故事情境3:跟老牛一样,好多小动物都被青蛙的吆喝吸引来了。他们有的说缺点儿树,有的说缺点儿花,有的说缺条路……
(1)学生认读词卡“缺点儿树”“缺点儿花”“缺条路”,读好儿化音。
(2)学习生字“缺”。出示残月、缺口碗图,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缺”字的意思;再组词识记:缺少、缺口、残缺。
故事情境4:为了把泥塘卖出去,青蛙做了很多事。青蛙采集草籽,播撒在池塘周围;青蛙砍些竹子,把水引到池塘,把池塘灌足了水……
(1)出示词语“采集、播撒、灌水”,学生认读。
(2)学习生字“集、播、撒”。“集”的偏旁含“木”;“播、撒”都与手的动作有关,所以是提手旁。
(3)顺口溜识记“灌”:三点水,草字头,住进一口又一口。
故事情境5:池塘周围长满了绿茵茵的小草,多美啊!池塘里灌满了水,可以在水里尽情地游泳,多好玩啊!
(1)学生齐读词语“绿茵茵、游泳”,并练习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
(2)学习生字“茵、泳”。“茵”是前鼻音,形声字;“泳”是后鼻音,形声字。加一加识记:艹+因=茵;氵+永=泳。
3.编字谜识字:东西南北一条心。(愣)
4.集中识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如抢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指名用生字口头组词,评选出“组词之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巩固识字。
二、合作探疑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引导观察,按结构给生字分类。
(“蛙、搬、倒、籽、破”是左右结构的字,其中“籽”左右等宽,“蛙、搬、倒、破”左窄右宽。“卖、泉”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窄下宽。“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2.(课件出示动漫笔顺)学生观察字的笔顺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教师重点指导“蛙、搬、泉、破、应”。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
5.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再练写。
三、展示释疑
1.整体感知,梳理角色。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课文中出现了哪些动物?用“”标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青蛙、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等。)
2.整体感知,了解青蛙付出的劳动及泥塘发生的变化。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情?泥塘发生了哪些变化?
(2)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前状 青蛙做的事情 泥塘发生的变化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青蛙卖泥塘》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识记生字、词语,并了解了它们的意思,大家的学习兴趣格外浓厚。课下同学们还要去读一读,写一写,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
5.抄写词语:青蛙草籽野鸭泉水竹子应该花丛尽情道路
6.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2课时
一、 自学生疑
(1)(课件出示生词)学生开火车认读,再齐读、分组读、男女生合作读。
卖泥塘 烂泥塘 牌子 吆喝 灌水 缺点儿
水坑坑 挺舒服 采集 播撒 游泳 愣住 绿茵茵
(2)同桌合作,听写词语,再互评互纠。
青蛙 草籽 泉水 应该 买卖 搬家 倒立
破坏 野鸭 竹子 花丛 尽情 道路
二、合作探疑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起因——青蛙打算卖泥塘。
(1)学生自由读,想一想: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2)理解“烂泥塘”。
①(课件出示插图)了解“烂泥塘”的样子。
②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烂泥塘”是怎样的。
2.学习第2~5自然段,了解青蛙第一次卖泥塘的过程。
(1)为了卖泥塘,青蛙是怎么做的?(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2)引说:听,青蛙正高声叫卖呢!
(课件出示句子及插图一)“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
①“吆喝”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听到过谁的吆喝声?
②青蛙是怎么吆喝的?你扮演青蛙帮忙吆喝一下。(抓住“喽”,前半句读得稍长一点;抓住“!”,后半句读得短促一点儿。)
③指名读,师生评议。
过渡:同学们的吆喝声可真响亮!这不,一头老牛被你们的吆喝声吸引,他缓缓地走过来了。
(3)了解老牛的做法和想法。
(课件出示句子)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①指名读,想一想:老牛对烂泥塘是否满意呢?
②指导朗读:老牛说话的语气应是慢条斯理的,抓住“不过”读出前后意思的转折。
③老牛的说话方式有什么特点?(先说泥塘的优点,再说泥塘的缺点。)中间用“不过”来连接,这样说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表达让人听了舒服一点儿,即使有错也更能让人接受。)
④师生合作读第4自然段:所以老牛——(生接)不想买泥塘,走了。
过渡:听了老牛说的话,青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4)读课文第5自然段,了解青蛙的想法和做法。
①学生自由读,再和同桌说一说听了老牛的话,青蛙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②指名读。(抓住“就能”,读出青蛙迫切想要把泥塘卖出去的心理。抓住“采集”“播撒”两个动词,读出青蛙为卖泥塘做的第一件事——种了草。)
③想象画面,感受变化。
A.教师激趣导引:青蛙采集草籽,把它们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然后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在青蛙的辛勤劳动下,池塘周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B.学生想象说话: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3.学习第6~8自然段,了解青蛙第二次卖泥塘的过程。
(1)教师引读:到了春天,青蛙的辛勤劳动终于有了回报,大家看——(生接)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2)想象:(课件出示泥塘周围长满绿草图)此时,青蛙会怎么想?(池塘一定能卖出去。)于是,青蛙又站在牌子旁边大声吆喝起来——(生接)“卖泥塘喽,卖泥塘!”
(3)这吆喝声又引来了谁,他说了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①指名读野鸭的话。(野鸭说话简洁,读的时候可以快一点儿。)
②野鸭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这地方好是好”是说泥塘的优点;“就是泥塘里的水太少了”是说泥塘的缺点,中间用“就是”来连接。)
③齐读野鸭的话,抓住“就是”读出前后意思的转折。
(4)教师提出疑问:同样一个水坑坑,为什么老牛觉得在里面打打滚挺舒服的,可野鸭却认为水太少呢?(各人需求不同。)
(5)师生合作读第7自然段:所以野鸭——(生接)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6)听了野鸭的话,青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①学生默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并做上记号。
②根据动词,说说青蛙做了哪些事。(找泉水、砍竹子、接竹子、引水。)
③自由朗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青蛙劳动的情景,体会青蛙的勤劳与爱动脑筋。
过渡:青蛙给泥塘周围种上了草,给泥塘灌足了水以后,又开始吆喝着卖泥塘。这一次,小动物们会来买泥塘吗?
4.学习第9、10自然段,了解其他小动物不买泥塘的原因。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展开想象,扮演角色:当时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是怎么说的?你能扮演其中一种小动物,学着老牛、野鸭的说法来说一说吗?(先说泥塘的优点,再说泥塘的缺点,中间用了“不过、就是”等词语来连接)
生1:一只小鸟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不过,要是周围有些树就好了。”
生2:一只小兔跑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缺条路。”
生3:一只小猴跑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泥塘嘛,有草又有水,的确很不错!不过,要是在泥塘旁边盖所房子就好了。”
(3)听了小动物们的话,青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
①指名读句子。
②“对!对!”从连续两个“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青蛙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③教师引读:青蛙觉得他们说的话都对,于是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生接)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
④导读:多么勤劳的小青蛙呀!让我们通过朗读把他的勤劳表现出来吧。
5.想一想,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在泥塘周围的地上种草,把泉水引进泥塘,又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盖了房子。)
6.学习第11、12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卖泥塘的原因。
(1)自由读,想一想,青蛙为卖泥塘做了那么多事,最后为什么不再卖泥塘了?
(2)学生交流汇报, 指导朗读理解。
①“多好的地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儿的好,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②把画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愣住”是什么意思?(突然间发呆。)青蛙什么时候“愣住”了?(在他看到改造后的泥塘变得越来越美的时候。)此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④朗读指导:青蛙的吆喝与前几次不同,内容具体生动。抓住感叹号4个“有”和2个“可以”读好前4句。第5句的省略号表示青蛙在吆喝过程中突然意识到烂泥塘已变成了好地方,所以“愣住了”,第5句读时语速变慢,体现青蛙内心想法的改变。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展示释疑
1.启发提问。
(1)青蛙的泥塘一开始只是个烂泥塘,青蛙不想住,想把它卖掉,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有树、有花、有草、有水、有房、有路的好地方。泥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因为青蛙听取了其他小动物提出的好的建议,不断地改造泥塘,所以泥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好。)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
2.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联系生活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