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学生疑
1.承上启下,引入新课题。 导语:同学们,前两节课,一个小朋友趴在窗台上遥望星空,幻想宇宙的另一边是现实的倒影而产生的奇妙现象。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位新的小朋友英英,她幻想着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她为什么会想要变成一棵树呢?变成一棵树以后会怎样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一同探讨这些问题。 2.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交流自己对“树”的认识或想象,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过渡:有谁能说说,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看来同学们对树的了解还是很丰富的。那英英变成的这棵树会是什么样儿?跟我们了解的树是一回事儿吗?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主朗读课文,把遇到的陌生字词用铅笔圈出来。注意读准字音,可以直接参照课文后标注的拼音朗读,也可以借助字典来查阅。 二、合作探疑 出示阅读任务,学生自主读文。 任务一:自主学习生字生词,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认读,能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书写新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解决难题。 任务二:带着两个问题进行阅读,并尝试解决问题:“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用横线画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句子,并能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三、展示释疑 1.检测生字词自主学习情况。 (1)生字新词认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进行认读,教师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并组词造句。
希望 痒痒的 形状 鳄鱼 狐 狸 丁 零 巧 克力 香肠 继 续 糖醋排骨 抬头 麻烦 |
识字方法:①形声字构字法:痒、狸、零、肠、抬。 ②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识记,可结合图片,如“鳄鱼”“香肠”“糖醋排骨”。 ③组词扩展法:丁香——丁零;巧手——巧合;攻克——克服;续写——连续。 (2)生字词书写指导。(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麻、烦) 课件展示田字格内的13个生字,引导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认真观察字形,注意每个字的结构特点,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几个部分之间的松紧、宽窄关系,重点聚焦生字“狐、零、巧、继”四个字的书写:“狐”右部两撇写法不同,最后一笔捺伸展;“零”上半部分“雨”写得扁一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巧”右半部分最后一笔竖折钩的折钩要注意回到该部分中间位置再钩出;“继”右边的“米”要写得略窄,最后一笔是竖折。 (3)巩固字词学习情况。 ①强化词语朗读,抽取词语卡片,小组进行开火车朗读,学生齐读词语。 ②学生自主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2.检测阅读情况,感知故事。 (1)班内交流自主阅读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互相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适时指出朗读中的不准确、不流利的情况,并再次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强调。 (2)自由组合,分小组谈论。引导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①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 ②“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①因为贪玩,不想被人打扰,所以想变成一棵树。 ②“我”变成一棵树后,树上长满了鸟窝,奇形怪状的。窝里住满了“我”的朋友,还有妈妈,他们在一块吃东西,馋得“我”口水直流。 (4)相机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将长长的文章梳理清楚。 ①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我”想变成树的原因呢?(生自读课文,指名说。明确第1~4自然段写“我”不想回家吃饭,想变成一棵树,结果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我”变成树后的遭遇?(两种意见可供参考:一是将剩下的段落都归为一层,写“我”变成树后经历的趣事。二是将剩下的段落具体分为两层,第5~12自然段为一层,写“我”变成的树上长满了鸟窝,妈妈也住进了鸟窝;第13~23自然段为一层,写“我”饿了,流下了口水,这才知道妈妈早就发现了“我”。) (5)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概述,鼓励其他同学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课文主要讲述了“我”不愿意吃饭,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大树,发生了一系列奇妙有趣的事情,最后被妈妈用食物唤醒的故事。) (6)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并梳理英英的感情变化:由一开始被喊去吃饭的心烦,到变成一棵树后的开心愉悦,由此体验想象较之于现实的美好之处。 作业设计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新词。 2.课后自主品读文章,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小结:语文的学习重在自主,这节课同学们自主认识了新课文遇到的生字新词,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坚持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一看“我”变成一棵树后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一、自学生疑 1.听写字词,组织学生自主查阅订正,教师适时指导。 2.指名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故事中的英英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她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一棵树?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看看,她是变成了苹果树、橘子树,还是其他的什么树呢? 二、合作探疑 (一)朗读第1~4自然段。 过渡:“英英,吃饭了!”我们一进英英家,就听到英英的妈妈叫她吃饭,可英英怎么都不回应妈妈呢?谁想当一当英英,用你的朗读说出她的心里话。 1.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其他同学朗读第1、3自然段。 2.英英真的心想事成了,她居然真的变成了一棵树。猜猜看,此时她的心情怎么样?(又惊又喜。)指名学生带着感情读好“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一句。 过渡: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头,咱们继续往下读吧。 (二)边读边想象,重点感悟想象的有趣和美好。 1.默读课文,用“——”画出你觉得有意思的语句并说明理由,同桌间相互探讨。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出示相关句段。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这是介绍“我”变成树的过程,你认为哪些词句有趣? 示例一: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会感觉“痒痒的”。 示例二:“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明确:这段话写出了“我”变成树的过程。“痒痒的”“冒出来”这两个词非常有想象力,让人能真切地体会到“我”的身体发生变化时的感受。 (2)从身上长出树枝的“我”和大家一样感到好玩,感到惊奇,请读出这种感情。学生读,评价读,齐读。 ·我变的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①“我”变成了怎样的树? (长满鸟窝:各种形状、迎风跳舞) ②下面这句话和原句相比,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了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鸟窝的树。 明确:原句句意明了,句子简短,冒号起到断句的作用。改后的句子句意断层,朗读跳跃性太大,不顺畅。 (3)想一想,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梯形、星形、心形等) (4)仿照文中冒号的作用,写一句话。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我会请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住在里面,如果你喜欢也可以住进来。 ①你认为这句话有趣在哪里?(在树上居住的居然是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而不是一些鸟儿。) ②看图或展示动画,引领学生直观感受树上的热闹景象。 过渡:瞧,这就是小动物们的新家,这可是我的身体变出来的呢!多有趣呀,陆地上的这些小动物们全都像小鸟一样生活到树上去了,树上多热闹呀!更为神奇的是,不但小动物们,连人都能住进去呢!连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瞧,妈妈到来了,还带来了好吃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傍晚的时候,妈妈背着一个大包过来了,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①“我”——这棵大树,看到妈妈到来,有何反应?从这些词句能看出当时“我”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激动而又忐忑。) ②如果你是这棵树,你高兴、激动什么?又忐忑什么呢?(看到妈妈到来,高兴、激动;担心妈妈发现这棵树就是“我”,紧张又忐忑。) ③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一定要让我们听出激动不安的心情哟!指名读。 过渡:妈妈顺着树枝爬上来了,紧接着,她做了什么?(相机出示句子。) ·妈妈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好多东西: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她把这些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他们一起在我的鸟窝里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①一起大声朗读这段话,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过渡:是呀,妈妈和小动物们一起在鸟窝里吃东西,看得我们都有点馋了,嘴巴不自觉地想跟着啧吧啧吧地吃起来。这画面可真有趣! ②自由交流:他们在大树上边吃边聊,你觉得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话呢? 过渡:想想这画面就让人馋得慌,老师看到好几个小馋猫在咂吧咂吧小嘴儿啦!我们都犯馋了,还有谁也犯馋了? (相机出示句子。)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①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什么?(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②指名读一读13、14自然段,读出饿的感觉。 提示:朗读时,注意象声词的语气,要读得快而响,如“咕噜噜”,强调出“我”饿的程度,重读“怪怪的声音”“越来越响”。 过渡:但是没有人理会“我”,没人会想到变成大树的“我”,还要和他们一样吃东西,以至于“我”的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①水珠原来是口水,小动物们把水珠当成什么?(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的尿,大树在哭。) ②各抒己见:英英这么饿,小动物们不知道,她的妈妈知道吗?(引导学生从第21自然段找到答案。) ③自由讨论:既然妈妈一早就知道“我”是那棵树,为什么还故意端来美味的食物馋“我”?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小结:最懂孩子的是妈妈啊,这种了解来自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妈妈知道“我”贪玩的小性子,了解“我”最爱吃的食物,明白“我”的奇思妙想,愿意配合“我”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她又不舍得“我”挨饿,于是故意端来美味的食物馋“我”,引“我”回家吃饭。妈妈对孩子的爱是破解这个秘密的关键。 3.出示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1)小组内交流,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三、展示释疑 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想象的名言,齐读并摘抄积累。 小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拥有广阔的想象力能够帮助我们体验各式各样的美好,希望大家课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愿望用文字表达出来,编织出更加美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