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学生疑
1.教师播放宇宙的视频片段或展示宇宙的图片,启迪思维。 导语:浩瀚的宇宙,往往给予人们美好的憧憬,它似乎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促使人们不断探究:一望无际的尽头,是否还有人们期待的第二个地球呢?遥望深蓝色的夜空,乳白色的银河从西北天际横贯中天,斜斜地泻向东南大地。当我们对着其中一颗闪烁的星辰惊叹不已的时候,是否在那颗星辰上,也有同样穿越时空而来的遥望呢?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对未知的探索,是无止境的。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那么在更广阔、更辽远的地方,还潜藏着哪些秘密?谁都不知道。同学们,你们对神秘的宇宙是否产生过好奇?你们觉得在那未知的领域,还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有一个孩子跟你们一样好奇,而且他把对宇宙另一边的猜想全都写下来了。那么,在他的心中,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故事中找找答案吧!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疑 (一)预习反馈。 1.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中的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出示生字生词,指导识记。
流淌秘密楼栋气喘吁吁 楼梯 铃声乘法 思绪篇章 穿越 |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 ◆易错音: 淌(tānɡ tǎng√ shàng )绪(xù√ zhū )越(yuè√ yùe ) ◆后鼻音: 铃——(铃铛)(铃声);乘——(乘以)(上乘) (2)指导朗读词语所在的句子,帮助学生巩固读音。 ·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告诉我一个秘密。 ·当我气喘吁吁爬楼梯的时候,他是不是正下楼去? ·正当我的思绪在茫茫宇宙中穿梭时,突然…… ·我还要趴在窗台上,看着浩瀚的星空,穿越茫茫宇宙…… (3)识记字形。学生自主思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示例: ◆形声字: 栋=木+东 吁=口+于 梯=木+弟 铃=钅+令 ◆形近字: 淌(流淌)(淌水)——躺(躺下)(平躺) 密(密谋)(密集)——蜜(蜂蜜)(蜜糖) 绪(思绪)(头绪)——诸(诸位)(诸侯)——著(名著)(著作) 篇(篇章)(一篇)——偏(偏心)(偏旁)——骗(欺骗)(哄骗) ◆生活识字: (出示相关图片)溪水流淌,气喘吁吁,楼栋,楼梯,铜铃…… (4)巩固记忆。出示识字游戏,齐读。 (二)理清脉络层次。 1.听读课文,试着说一说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儿的。 2.思考:宇宙的另一边有什么?是什么样儿的?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总结。 ·“另一边”的世界:城市、街道、房子、孩子…… ·“另一个我”的日常生活。 ·“另一边”的自然景象和自然事物。 ·“另一个我”的学校生活:出门上学,所学课程,加法和乘法,作文…… 4.根据教师总结的内容,小组交流,尝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可以根据想象的内容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划分。言之有理即可。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晚上,“我”遥望星空,想象宇宙的另一边的世界是这一边的倒影。 第二部分(第6~11自然段):白天,“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的学习生活。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下课了,“我”和同学们对宇宙的另一边的事情都很感兴趣,“我”还要继续畅想。 三、展示释疑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哪些想象最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说一说。 2.学生自由交流找到的句子。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我想象到的画面是……我还能给大家画一画……) •那个孩子是另一个我吗?当我从书包里……当我气喘吁吁爬楼梯……当我趴在窗台上……(我还能继续说一说……) •在宇宙的这一边,雪是在冬天下的;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雪是在夏天下的吗?(看似不符合自然规律,却是那样神奇有趣!如果雪在夏天下,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在宇宙的另一边,加法是这样的……乘法是这样的……(宇宙的这一边的加法和乘法是什么样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如果想写一篇关于风的习作,就得闭上眼睛,想象风的样子……(写一篇关于风的习作,我们平常是怎么写的?老师是怎么评分的?你喜欢宇宙的这一边的写作方式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过渡到下一个学习环节。 过渡:宇宙的另一边的世界怎么样?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神奇、有趣、好玩、精彩、自由……)是呀,那真是一个奇妙的天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交流就暂时告一段落,课下,大家好好地把课文读一读,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生字书写本,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今天学习的生字。 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一想,今天从老师或同学那里,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或新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搜索作者陈诗哥《宇宙的另一边》的原文读一读,看看作者还有哪些神奇的想象。 
一、自学生疑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浩瀚 秘密 倒影 楼栋 楼梯 铃声 乘法 思绪 穿梭 尴尬 篇章 穿越 拜访 白茫茫 汩汩流淌 气喘吁吁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雨贵如油 春风又绿江南岸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2.回顾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儿的。“我”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想象在那里有另一个“我”,那里的自然景象、自然事物、学校生活等与这边截然不同。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宇宙的另一边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和我们“这一边”的生活具体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宇宙的另一边》,一起去探寻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二、合作探疑 (一)教师布置学习任务。 任务一:火眼金睛找异同。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任务二:奇思妙想设计师。宇宙的另一边,也许有另一个“你”。另一个“你”的生活还有哪些精彩之处? (二)集体研讨,教师提示要点。 1.集体学习第1、2自然段,教师引导归纳。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星光告诉“我”一个什么秘密?(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2)你在哪儿见过倒影?有什么发现?(倒影一般指事物在水中倒立的影子,是事物在光线的作用下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的等大虚像。倒影与实物等大,倒影是虚象,倒影、实物与反射面对称。) (3)文中说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你读懂了什么? (4)出示表格,填一填,说一说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什么和这一边是一样的。
|
宇宙的这一边 |
宇宙的另一边 |
生活环境 |
城市、街道、房子、孩子…… |
城市、街道、房子、孩子…… |
…… |
…… |
…… |
明确:宇宙的这一边有的事物,另一边都有。 2.自由朗读第3~5自然段。思考:宇宙两边的事物是完全一样的吗?有哪些不同? 3.出示表格,分小组完成内容填空。
|
宇宙的这一边 |
宇宙的另一边 |
孩子 (人物活动) |
我:拿出作业本;爬楼梯;趴在窗台看着星空想着他…… |
他:收起作业本;下楼梯;趴在窗台看着星空想着我…… |
雪 |
冬天下 |
夏天下 |
太阳 |
从东边升起 |
从西边升起 |
石头 |
没有生命 |
像花朵一样开放,像人一样行走 |
…… |
…… |
…… |
明确:宇宙的另一边的事物与这一边的习性、特点大不一样。 4.想一想: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事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示例:在宇宙的这一边,月亮在夜晚出现;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月亮会在白天出现吗?在宇宙的这一边,水往低处流;在宇宙的另一边,水会往高处流吗?在宇宙的这一边,小草在春天生根发芽;在宇宙的另一边,小草会不会在冬天生长旺盛,一片翠绿? 5.读第6~11自然段,讨论:在宇宙的这一边和另一边,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有什么不同?鼓励学生自己完善表格内容。
|
宇宙的这一边 |
宇宙的另一边 |
早上出门 |
出门向左走 |
出门向右走 |
课程安排 |
第一节课是语文课 |
第一节课是数学课 |
课程设计 (数学课) |
加法:四则运算之一,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 |
加法:大地万物+一场大雪=一片白茫茫=无数孩子的节日 |
乘法:四则运算之一,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
乘法:早春二月×竹外桃花三两枝×春雨贵如油=春风又绿江南岸=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课程设计 (语文课) |
习作:枯燥无味 |
习作:生动有趣 |
…… |
…… |
…… |
6.指名朗读第8、9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 ·在宇宙的另一边,加法是这样的: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等于一片白茫茫,那时,无数的孩子会从家里冲出来,打雪仗、堆雪人、滑雪……这样,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又等于无数孩子的节日。 (1)读这几句话,想象作者描绘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为什么说“大地万物加上一场大雪又等于无数孩子的节日”?(一场大雪给大地增添了别样的美景,给孩子们增添了许多欢乐。孩子们在雪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就像过节一样高兴!) (3)教师小结:这段话巧妙地将加法运算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充满童心童趣,使得本来抽象的加法运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谁来高兴地读一读?你会做这样的加法运算吗? 示例:一块空地加上几个书包就等于一个足球场,孩子们在场上欢笑、奔跑,足球在一双双脚丫下调皮地滚来滚去……这样,一块空地加上几个书包,再加上一个足球,又等于一个快乐的童年。 ·乘法是这样的:“早春二月”乘以“竹外桃花三两枝”,再乘以“春雨贵如油”,等于“春风又绿江南岸”,又等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最后等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些诗句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春天。) (2)这些诗句分别呈现了怎样的图画?(教师相机出示诗句呈现的春景图。) (3)教师小结:这段话实际上描述的是春天到来时万物发生的变化以及春天里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用乘法将春天里的景物一一缀连起来,浪漫而富有诗意。 (4)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春景图吗? 示例:早春二月,桃花初绽,在枝头报告着春天到来的消息。春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小草苏醒了,偷偷钻出了地面;树叶苏醒了,悄悄探出了脑袋……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把春的信息带到人间。大地脱下枯黄的外套,换上了绿色的新装。孩子们也脱下厚厚的冬装,在阵阵和风的邀请下放起风筝。春风,春雨,春花,春草,这一切组成了一个无限美好的春天。 (5)你还会做这样的乘法练习吗? 提示:找一找还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试着将它们用乘法连缀起来。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 示例:“烟花三月”乘以“一枝红杏出墙来”,再乘以“春风花草香”,等于“万紫千红总是春”,又等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等于“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6)谁来把这一段诗意地读一读? 7.思维拓展训练:在宇宙的另一边,减法和除法又是怎样的呢? 示例:一片森林,减去阵阵砍伐声,等于一片鸟语花香,又等于一个绿色的地球。一方天空,减去一根根烟囱,等于蓝天白云,又等于鸟儿们的游乐场。 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名山大川,除以四季轮回,再除以昼夜更替,就等于一粒沙、一滴水、一缕微尘,等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自由朗读第10、11自然段,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我”为什么有些尴尬?(“我”上课走神了,上语文课时想着宇宙的另一边上数学课的情形。老师的提醒让“我”意识到这是不应该的。) (2)“我”为什么又决定同大家一起分享宇宙的另一边的秘密?(老师问“我”在想什么,“我”决定坦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大家对宇宙的另一边的生活都会很感兴趣;“我”很委婉地表明了对更加自由、更加灵动的学习生活的向往。) (3)我们平常是怎么写作文的呢?(限制时间,限制方法,有固定的评分标准……很枯燥。)你喜欢宇宙的另一边写作文的方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只要想象丰富,思想越自由,习作越生动。) 9.读第12自然段,想象一下:宇宙的另一边,也许有另一个“你”。“你们”或许是一样的,长相、性格、兴趣……完全一致;或许完全不同,却灵魂相通,互为对方的“镜子”。想一想,另一个 “你”的生活还有哪些精彩之处? (1)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各抒己见,分条整理。 (3)出示表格,小组自主完善表格内容。
|
宇宙的这一边 |
宇宙的另一边 |
生活环境 |
|
|
自然景象 |
|
|
生命万物 |
|
|
校园生活 |
|
|
家庭生活 |
|
|
社会生活 |
|
|
…… |
|
|
10.学生汇报交流完成任务的情况。 (1)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表格内容。 (2)小组代表介绍时,组员可补充完善。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介绍最吸引人。 三、展示释疑 1.口头表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宇宙的另一边还有哪些秘密? 提示:可以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概括表述,也可以借助“总—分—总”的结构顺序组织语言。 示例: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环境方面,那里有……;日常生活方面,当这边……另一边便……;自然现象方面……;学校生活方面……。宇宙的另一边真是一个神奇有趣的地方! 2.小练笔。你还能想到宇宙的另一边的哪些秘密?写一写,尽量写得生动有趣。 提示:参照小组汇报交流的内容,梳理思路,仿照课文写一写。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选择两三篇进行朗读,集体评议。 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过渡:宇宙的另一边真的有这样一个奇妙的世界存在吗?我们谁都不知道。正是由于未知,那里才给了作者、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认识了一个想象丰富、情感充沛而又善于动脑的孩子。你喜欢这个孩子吗?你愿意做这样的孩子吗?是呀,我们随着他的想象在浩瀚的宇宙里遨游,正是因为这神奇的想象,我们爱上了这个故事,爱上了阅读,爱上了思维迸发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是由谁创作的呢?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 陈诗哥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2009年开始发表童话,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出版童书有《童话之书》《风居住的街道》《几乎什么都有国王》《故事马上开始》《我想养一只鸭子》《星星小时候》等。 2.课后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想象的乐趣。 小结: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永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