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学校信息  德育教育  教学科研  资源共享  教师风采  学生园地  家长学校  督导工作 
 家长学校  家长心声  教子有方 
  资源共享 更多>>
六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四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三年级第二学期科学实验计划
中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目录(2020)
认识扇形统计图
六下数学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认识扇形统计图
六下第一单元测试卷
 
您是第 位访问本网站的人
当前在线人数 0
 
  教子有方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家长学校 > 教子有方 > 正文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踢”给孩子
2019年11月06日 10:20    作者:  编辑:忠义小学  浏览:

    孩子不听话,是很多父母都可能遇到并为之头疼的事情。事实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对此,父母需要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尊重,否则很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些过激的教育方式。

2016年2月27日,《重庆晨报》报道一则新闻,重庆市一位6岁女孩的父亲,苦于孩子不听话,在喝酒后把孩子拉到一座大桥上,恐吓女儿要跳下去。所幸,附近派出所的民警接到报警后,及时阻止,一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很多父母教育行为失当的背后,都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新闻中的这位父亲告诉民警,他离婚之后独自抚养女儿,很是辛苦,但女儿又常常不听话,所以才酒后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情,“不是真的想跳桥,只是吓唬女儿的。”这位父亲讲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虽然单身父亲一个人带孩子日子的辛酸值得同情,但他的所作所为还是需要引起为人父母的一个警惕,那就是不要把生活所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是普遍。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的踢猫效应:一个男主人被上司批评之后,心情不好回去与妻子吵了一架。妻子的愤怒无处发泄,就把旁边玩耍的孩子训斥了一番。受了斥责的孩子怒火燃烧,看到院子里的猫,就去狠狠踢了一脚,这就是负面情绪的循环。

踢猫效应本质上讲的是负面情绪在不同的人之间流动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由从等级高向等级低转移,由强者向弱者转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孩子很容易就会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发泄口。特别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这种情绪的转移就更为隐蔽。新闻中的这位父亲可能会认为自己之所以用酒后跳桥的方式来恐吓孩子,是因为孩子经常不听话,自己是恨铁不成钢。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自己不堪沉重的生活压力,借机发泄积压的负面情绪。

这位父亲以准备死亡的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恐吓,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因为他这种方式所宣泄的情绪肯定会带着对生活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但他愤怒的矛头指向的却是自己的女儿。如果这个女孩对父亲的指责信以为真,又如何让一个6岁的幼童能够负担如此大的内疚感?“自己是个坏孩子”的心理阴影甚至有可能伴随其一生。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例如在孩子做事不随父母心意时,自己总是控制不住地对孩子发脾气,当怒火退却后,也会后悔不已。他们或许明白孩子的错误不至于让自己发这么大的火,不应该把情绪转移,却难以控制。这就需要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在日常生活中用平等的态度来交流和沟通。长期在这种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下,父母无形中就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产生约束,没有了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即使有负面的情绪也不会轻易转嫁给孩子。

在平时,父母遇到挫折或产生负面情绪时,也需要注意及时排解,不要在内心积压。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不排解出去,很容易宣泄到家庭成员身上。同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内观”,也就是体察自己的内心和情绪,一旦觉得自己情绪不对,可以暂时把自己和孩子分开,等情绪正常之后,再教育孩子,这样就能避免因为自己教育不当,而对孩子产生伤害。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苏ICP备11012358号-1